
大飞影评之《第十一回》:请问你看懂了几回?
(本原创影评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戏行漫记。欢迎关注,一起谈谈电影,聊聊旅行)
大飞评分:6分
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二部作品《第十一回》,在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与另外一部话题之作《我的姐姐》同期上映。虽然前者的市场表现远不及后者,但豆瓣评分以及在许多影迷心中的品质,却要在后者之上。
何解?
前两天刚刚为《第十一回》也贡献了票房的大飞,在先后观看了这两部新片之后,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简单来说,《第十一回》不是一部娱乐性十足的类型片,而是一部有着导演强烈个人风格的文艺片。这个故事谈不上多么搞笑,但绝对足够荒诞。
喜欢这部片子的人看过后会意犹未尽,想二刷三刷;讨厌这部片子的人会看到昏昏欲睡,甚至据说有不少观众没看到一半就已经离场,且嘴里还振振有词。
大飞属于上面的哪一种观众?第三种。
这部电影当然不会让大飞看到中途离场,尽管在观影过程中确实也打了几个哈欠。而看过之后,也并没有意犹未尽,只是对结尾的设计有点理解无力,但又懒得深究。
虽然《第十一回》并没有特别对大飞的胃口,但它依然有两个闪光之处,让大飞愿意送上掌声。
第一个闪光点,是它的叙事结构。电影采用了如中国古典小说一般的章回体结构设计,并且讲的是一个“戏中戏”的故事。
从电影名字也能推测出,全片一共分了十一回,并且还为每一回都设计了专门的标题,可谓是复古风与文艺范十足。
至于最后的那第十一回,显然是全片的题眼。只不过,观众可以很容易的从第十回的内容中恍然大悟,但对于这所谓的“第十一回”,可能还得需要点时间,方能顿悟。
第二个闪光点,是电影对于镜像的使用。在这部电影里,被反复提及的一个概念,是每个人都有他的A面和B面,也就是所谓的本我和自我。
而对于这一点最直接的展现,便是对于镜像的使用。这其中有两处用到镜像的情节,让大飞印象颇深。
一处是开场不久,大鹏饰演的导演胡昆汀与春夏饰演的话剧演员贾梅怡在化妆间里的对谈。这场戏的镜头设计可谓极为精妙,导演一直在用一个向右平移的镜头来拍摄二人对话的场面。
在这个看起来应该是个长镜头的场景中,尽管导演的镜头一直在向右移,并且两位演员并未移动位置,但观众始终可以在画面内看到两个人的影像。
只不过大部分时候看到的是透过镜子呈现出的二人的样貌,而镜子的位置摆放,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另一处是陈建斌、周迅、窦靖童所分别饰演的一家三口在家中一起用餐时的场景。周迅与窦靖童相对而坐,陈建斌坐在中间的一侧,在这张餐桌的另一侧,也就是陈建斌的正对面则摆放了一面镜子。这样的家具布置,在如今的家庭显然已经很难得见。
透过餐桌边上的这面镜子,观众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家三口在镜中的影像。而且在这场戏里,导演大部分时候都是将镜头的焦点放在三个人物在镜中的影像,而将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虚化处理。这样的设计,也是颇为精彩。
除了这两个闪光点外,相信很多偏爱这部电影的观众,一定对剧中的各种隐喻和批判赞赏有加。最明显的当然是剧中众多人物名字的谐音梗以及话剧舞台上致敬崔健的那“一块红布”。
《第十一回》的核心故事聚焦于一部讲述发生在30年前的一起杀人事件的话剧,以及围绕这个话剧的排练,所发生的的各种戏里戏外的冲突与争议。
而在这个过程中,陈建斌导演显然是做足了隐喻,足到有点让大飞有点消化不了。
整部电影戏中戏的设计是否是导演的春秋笔法呢?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大飞相信,“一个勺子”并不足以让陈建斌吃饱了撑的。
(本原创影评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戏行漫记。欢迎关注,一起谈谈电影,聊聊旅行)
----End----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