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来西安回民街不知道的羊肉泡馍吃法,人均30可以品尝十来样美食
西安是13朝古都,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灿烂悠久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海内外游客争相前来的旅游胜地。而同时,西安有这样一条美食街,也因为网罗了西安各色经典小吃,而成为外来游客必去的圣地。
西安机场壁画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长安(西安)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千百年来,无数的阿拉伯穆斯林沿着水陆两条通道涌入中国。
唐朝安史之乱,大将军郭子仪借助回纥的兵力平定叛乱。平定后回纥将士数百人随同郭子仪来到西安,永久居住在城隍庙以北区域。
到了元朝,蒙古大军西征,从中亚、西亚占领区强制移民色目人(包括其它民族),因为生活习惯比较接近,这些人也被安置在回纥人生活区域附近。他们和汉人通婚,繁衍后代,所生活的区域就慢慢形成了今日的回民街。
回民街就在鼓楼附近,全长500米左右,是回民区的一条街,附近生活居住着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商业网点,街道两侧遍布民族服饰、工艺品、清真副食、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
1. 黄桂柿子饼
这是秋冬的时令小吃,用柿子和面制成。相传,1644年,李自成进京路上路过关中,当时,关中正逢灾荒,粮食短缺,临潼百姓就用熟透的火晶柿子拌面粉烙成柿面饼,供士兵在路上食用。此后,每年金秋柿子成熟,临潼人都要制作柿面饼吃,用来纪念李自成。
回民街上卖柿子饼的摊位很多,做法也都大同小异,其中招牌比较大的要算是伊古斋黄桂柿子饼。除了最初的原味,现在已经发展出黄桂、豆沙、黑芝麻、什锦、五仁、枣泥等十来种口味。
2. 贾三清真灌汤包子铺
金碧辉煌充满伊斯兰风情的门脸,人声鼎沸座无虚席的大堂,挂了一面墙的明星要人光顾的照片,这就是整条街上最火的店铺之一。
包子皮薄,软绵绵的趴在笼屉上,看着没觉得有什么,入口还真不错,汤汁也很鲜美,搭配蘸料更好吃。
人多到几乎都是拼桌,但是服务员真正能够照顾到每一桌客人,也许没那么热情但是非常周到,提供的服务非常标准化,让人感觉老板的管理水平很高。
3. 镜糕
糯米粉做的,圆圆的像个小镜子,因此得名镜糕。一般都是现蒸现卖,吃时用竹签扎一块,蘸一点白糖、芝麻或其他佐料,口感绵软香甜。
4. 清真豌豆黄
豌豆黄应该算是一种宫廷小吃,但是在回民街上我们也看到了清真豌豆黄,现切现卖,明码标价。
5. 蜂蜜粽子
以糯米为主要材料,不包馅也不用粽叶,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但也非常占肚子,建议少买尝试即可。
6. 肉夹馍
肉夹馍是非常经典的西安特色了,比较讲究一点的店里会问你是要纯瘦肉还是肥瘦相间。在回民街,头一回看到腊肉肉夹馍,点了一个,但是不太好吃。不过,刚出锅的馍香酥可口。
7.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和羊肉泡馍差不多,都是把馍掰碎放在羊肉汤里吃。不过这个馍远没有羊肉泡馍里的馍那么抗泡,只是稍稍润湿就该吃了,不然很快就会泡散。
8. 大碗宽面
面食是西北的精髓,回民街也不例外,各种吃面条的店铺,面条宽度划分极精,从毛细、韭叶、二宽、大宽到裤带。生意好的,桌子摆到了店外面,门口支着一口大锅,咕嘟嘟冒着热气,一团面在大师傅手里抻拉成条,现煮现吃。
9. 羊肉泡馍
西安美食的代表,绝对C位。在西安之外,我们也可以吃到,咱们先不说味道有没有差,但就怎么吃绝对是到了西安才知道。
除此之外,还有卤汁凉粉、粉蒸肉馄饨、江米糕、小酥肉、胡辣汤等等。
正宗的泡馍讲究用手掰。
坐好之后,服务员给你上来一个完整的馍,说是馍,其实是半发面饼,每个二两,用白面和好烙的半熟。
此时面面相觑就显得太不地道了。把手洗干净,把碗放在腿上,然后自己动手细细掰。
先分成几大块,再慢慢掐成小指甲盖大小的碎块。
掰好之后用手在里面抓揉上几下,让附着在碎块之上的粉末散落下来,这样煮出的馍才会汁浓味厚。
然后用夹子夹上号,端去大师傅那里加工。
明眼的师傅一看到这种掰法,就会明白懂泡馍的老吃客来了,煮馍时也会分外用心。
再等上十多分钟,服务员重新端回桌上的才是做好的羊肉泡馍。
碗看不到热气,却摸着烫手。用筷子在一角拨开,热气才携着香气扑面而来。碗的上面浮着一层油,封住了热气香气,这是西安人发明的保温妙法。
据说,吃泡馍时不能搅动,要一直沿着碗边用筷子慢慢拨到嘴里,不然汤会泄、热气会跑。真正的吃客,一碗馍吃到最后还是烫嘴的。
在回民街,千万别在一家吃太多,因为眼大肚子小啊。每样少买点就能多尝几种。
看了这些图片,写得我都又馋了。期待疫情过去,再去西安回民街祭我的五脏庙。
大家好,我是世界走遍,希望通过我的相机与您分享这个世界的美好。全部图片均为本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引用。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点赞、转发、评论。生命不息,步履不停;永远年轻,永远热血。
有话要说...